书法培训

落款别写“春月”了!

不少书友落款,习惯于用“癸卯春月”、“癸卯夏月”,这样其实不够准确。我查了一些资料,对干支纪年法有了一点新的理解:

1,以干支纪年,新年第一天应从立春开始。

2,干支纪年法,年下面的单位不是月,而是节气;称癸卯某月,是把夏历与农历混用了。

3,夏历中,每6个节气为一季,从立春到立夏前的时段为春季,余类推为夏、秋、冬三季。

4,每季又可分为三个时段,即每两个节气为一个时段,分别冠以初(或孟)、仲、季,如立春雨水期间称初春(或孟春),惊蛰春分期间称仲春,清明谷雨期间称季春。夏秋冬也以此类推。

5,书法落款可按此方法,立春雨水期间署癸卯初春即可。

记住这样一个规律,孟、仲、季。

农历从正月到腊月,分别是孟春、仲春、季春。孟夏、仲夏、季夏。孟秋、仲秋、季秋。孟冬、仲冬、季冬。

有人书写的春月、夏月、秋月、冬月是含糊不准确的。或者节气也行,比如岁在己亥立冬,岁在庚子立春后三日。等等。

以下是整理的一些月份别称,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。

记月

旧历月的别称尤为复杂,而且有种种不同的来历。归纳起来,每个月的别称大略如下:

一月:正月、端月、初月、征月、早月、太月、扬月、陬(zōu)月、十三月、春阳、初阳、首阳、孟阳、孟陬、肇(zhào)春、端春、初春、早春、上春、新正、月正、开岁、发岁、肇岁、三之日、孟春、太簇、寅(yǐn)月等。

宋·苏轼“孟春”

晋·王羲之“初月”

二月:如月、杏月、丽月、令月、仲阳、四之日,仲钟、大壮、酣春、仲春、夹钟、卯(mǎo)月等。

宋·蔡襄“仲春”

三月:蚕月、桃月、桃浪、花月、嘉月、夬(jué)月、禊(xì)月、桐月、三春、暮春、晚春、杪(miǎo)春、末春、雩(yú)风、季春、姑洗、辰(chén)月等。

晋·王羲之“暮春”

唐·杜牧“三春”

四月:乏月、槐月、仲月、麦月、清和月、阴月、余月、槐夏、首夏、初夏、维夏、正阳、纯阳、麦候、孟夏、中吕、巳月等。

五月:蒲月、榴月、皋(gāo)月、恶月、郁蒸、小刑、鸣蜩(tiáo)、仲夏、午月等。

集赵孟頫“三秋”

六月:且月、荷月、季月、暑月、伏月、焦月、三夏、暮夏、晚夏、杪夏、极暑、溽暑、溽月、精阳、季夏、林钟、未月等。

七月:巧月、瓜月、霜月、相月、凉月、初商、肇秋、初秋、首秋、早秋、新秋、上秋、孟秋、夷则、申月等。

集智永“素律”

集米芾“新秋”

八月:壮月、桂月、获月、正秋、桂秋、仲商、仲秋、南吕、酉月等。

九月:玄月、菊月、咏月、朽月、暮秋、晚秋、杪秋、穷秋、凉秋、三秋、暮商、季商、杪商、霜序、季白、季秋、无射、戌月等。

集唐寅“桐月”

十月:良月、吉月、阴月、露月、正阳月、坤月、小春月、小阳春、开冬、上冬、初冬、孟冬、应钟、亥月等。

集欧阳询“仲秋”

十一月:辜月、葭(jiā)月、寒月、雪月、龙潜月、一之日、中冬、仲冬、黄钟、子月等。

集苏轼“季秋”

十二月:冰月、腊月、嘉平月、严月、涂月、暮节、星回节、穷节、穷纪、暮岁、暮冬、穷冬、杪冬、严冬、残冬、末冬,二之日,腊冬、季冬、大吕、丑月等。

集王羲之“霜降”

特殊记日

习俗上对一些特殊的日子给以别称,如:

正月初一:元日、元旦、元正、元朔、元春、元辰、正朝、三元、改旦、履端等。

正月初二到初十:分别称为履端二日、履端三日……履端十日。

正月初七:人日。

正月初八:谷日、谷诞。

正月十五:元宵、元夜、元夕、上元、灯节。

二月初一:中和日。

二月初二:龙抬头。

二月十二:花朝、百花生日。

二月十五:中春。

三月初三:重三、三巳、上巳、上除、禊日、修禊日。

四月初三:展上巳。

四月初八:浴佛日。

四月十九:浣花日。

五月初五:端阳、端午、重五、重午、午日、菖(chāng)节、蒲节、夏节、天中节、五月节。

六月初六:重六、天贶节。

七月初七:七夕、七巧节、星节。

七月十五:中元。

八月初五:天长节。

八月十五:中秋、秋节。

八月十八:潮头生日。

九月初九:重阳、重九、菊花节、登高节、老人节。

十月十五:下元。

十二月二十四:交年、小年、媚灶日。

十二月三十:除夕、守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