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法培训

书法乏力?那是你没合力!

合力,是字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构筑形式所表现的一种力感。

柳公权的《神策军碑》中的“臣”字,颇不同于一般,左边一竖如顶着千斤的压弯了的立木,其右侧有三横与这根“立木”相靠,似乎在拽着它不使倾倒.右侧的两个短竖写成两个长点,一向左斜,一向右斜,与那根有的立木也形成一种矛盾关系,矛盾中有冲突,这就表现出力量与动感。

再看柳体一个“下”字,一横甚长,写到末端重重顿,一竖起笔处带尖,重重一切后下行竖旁的一点若是放下,便显得无力,现在写在稍上部分,与横、竖贴近,三者便形成一种合力。这不由地使人想起杂技舞台上一个场面:一人顶着高高的木杠,木杠上的演员在上面做各种表演。这是力的合成、力的姿式,静态中显出动感,不平衡处有了平衡。

《泰山经石峪金刚经》中的“之”字前三笔写成合抱的三点,其间似乎有一股无形的拉力,最后一捺,如入水的蒿子在撑船前行。

“有”字上半部分横斜其势,下边的“月”字的两竖顺着这势呈弧形,合成一种力量。

“众”字中间似乎有一个无形的轴心,上边的点及下半部分的竖、撇、捺则围绕这个轴心向外辐射,也形成种合力。

黄庭坚的行书字体常常有意地将带有横、竖、撇、捺的部分尽量向四外伸展,项穆认为黄字“伸脚挂手,体格扫地”,此言差矣,他不明白这正是黄字的优点所在,他要用这样的伸脚挂手、借落参差,来造成字的合力与体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