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法培训

中国书法展现汉字构形之美——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刘绍刚

来源:人民资讯

中国书法是以汉字形态表现为基础的艺术形式。从甲骨文到近代文字,不同书体展现了汉字发展流变,而丰富变化的笔法和字势则展现了汉字构形之美。书法艺术与汉字的发展具有怎样的互动关系?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刘绍刚。

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之美

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:汉字具有构形之美。请您从书法的角度谈一谈,汉字体现出哪些艺术审美特征?

刘绍刚:《说文解字》所说的“六书”,即象形、指事、会意、形声、转注、假借,是指汉字的基本构字方法。实际上,汉字具有形音义兼备的特性,对维护中国在文化上的统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。此外,汉字还被赋予了丰富的艺术属性,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,汉字展现了独特的时代风格,如晋尚韵、唐尚法、宋尚意、元明尚态。

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:有些书法创作者认为甲骨文、金文及战国、秦汉时期的古文字与书法关系不大。您如何看古文字中的书法,以及古文字书法与近代汉字书法的关系?

刘绍刚:20世纪,在甲骨文发现不久后,以甲骨文为书体的书法作品便迅速流行起来。在罗振玉、董作宾等甲骨文早期研究者的提倡下,一些学者和书法篆刻家纷纷加入甲骨文书法创作中,大大促进了甲骨文书法作品作为书法中的“新军”而在近代书坛大放异彩。线条简单洗练、图形化意味十足的甲骨文,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,这是甲骨文书法迅速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
汉简的发现则促成了简牍书法的发展,并使其很快成为书法领域的新生力量。盖因人们此前看到的隶书主要源于汉碑、石经上的文字,端端正正,庙堂气十足。而新发现的简牍文字,虽然没有汉碑那么规范、成熟,却动感十足,充满了市井气息。秦汉古隶的简牍帛书,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篆书向隶书过渡的印迹,各种保留着篆书遗迹而又古朴清新、姿态各异的古隶,为书法艺术家族增添了新成员。

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:从甲骨文、金文到战国、秦汉以及近代汉字,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,书体特征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?

刘绍刚:汉字从商周时期的象形阶段,逐渐向线条画阶段过渡,这一过渡在春秋战国时期基本结束。在秦系文字中出现的古隶,开始了由线条化向笔画化的演进。西汉中期隶书的成熟,标志着笔画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。楷书的形成则标志着笔画化的彻底完成。

魏晋以后,行楷书在实用领域中占据主要地位,但在书法艺术中,篆书、隶书作为一种古老的、非日常实用领域的书体,依然以独有的美学价值继续在书法作品和少数实用场所中存在。特别是在清代,邓石如、伊秉绶等书法大家让篆书、隶书焕发出新的活力。

在汉字发展过程中,还有“大写意”书体——草书。草书把汉字的形象、笔画进行抽象化处理,且始终没有形成一套具体规范。如果脱离了语境、文意,草书非常难以识别。因此,草书可谓是汉字中的“抽象派”。然而,草书能在汉字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,正是因为汉字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之外,还被赋予了艺术属性。

从出土文献中发现汉字书体流变

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:近代以来,大量出土文献以不同载体形式现世,为研究古文字书法带来了哪些新发现、新课题?

刘绍刚:简帛书法的大量出土,使人们对隶书的形成及其不同发展阶段有了新认识。在简牍文字发现之前,人们见到的隶书大多是汉碑文字。于是,康有为等人就怀疑秦代有隶书的说法,认为“盖西汉以前无熹平隶体,和帝以前皆有篆意”。随着20世纪初居延汉简等西北简的发现,人们看到了西汉时期的隶书。而睡虎地秦简、里耶秦简的发现,让人们又看到了秦统一前和秦朝建立后的隶书。在隶书发展的不同阶段,通过其不同部首的演变、用笔的变化等各种特征,可以对比得出较为准确的标本,帮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秦代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。现在,文字学界把秦和西汉武帝之前的隶书称为“古隶”,而西汉武宣时期“八分”汉隶成熟,这已经成为基本的共识。

目前,说起书法,通常主要是指篆、隶、草、行、楷等书体,甲骨文、金文和战国简被纳入“篆书”之中,而古文则少有人提及。其实,在中国的书体中,古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。战国简被发现后,各类丰富多姿、流动圆转的用笔,更新了人们对传世古文书法笔法、结体单一的认识。过去,人们把在湖北、湖南等地出土的战国简统称为“楚简”,自郭店简等文献类简公布后,研究者发现其中还有齐系、晋系文字的因素,这也让人们对战国时期的文字有了更新的认识。

江苏连云港出土的尹湾汉简《神乌赋》,让人们看到了西汉晚期的草书,其与传世的章草已经非常相像。近年发现的西汉武帝时期的走马楼西汉简证明,最迟在西汉武帝元朔年间草书已通行,并成为一种新兴字体。因此,原有书法史中关于草书形成时间的看法应予更新。可见,《说文序》“汉兴有草书”的说法确实不虚。

20世纪50年代,中国发生了一场非常著名的大辩论,即兰亭论辩。许多著名学者围绕《兰亭序》是否为王羲之的真迹发表了不同意见。然而,在湖南郴州发现了比永和九年早50多年的简牍,上面的字迹用笔和《兰亭序》已经非常相像。因此,李学勤先生看到这些简牍之后感叹,要是郴州简早发现50年,也就不会有那场论辩了。

从先秦到两汉、魏晋,是汉字演变最剧烈的时期,人们今天能见到的简牍帛书也是这一时期的遗物。为了书写的快速、便利,秦开始改良篆书,经过古隶阶段的演变,最终产生了规范隶书——汉隶。在西汉武宣时期隶书形成后,改良隶书又开始成为汉字演变的主流,随之出现了行书。此后,行书再被规范、固化,又形成了楷书。通过简牍帛书,人们清楚地看到了汉字和书体演变的各个阶段,对各体书法的出现时间及演变过程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