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法培训

练习草书当看《书谱》

一、用笔

《书谱》的用笔特点是全面继承了“二王”的用笔方法。在笔法上,起笔、收笔、 转换等纯为“二王”一系, 且方圆并用,处理精妙、 准确, 用米南宫的话讲, “凡唐草得二王法,无出其右”(《书史》),“似从右军大令换骨来”。

我们不能见到“二王”的真迹,但是孙氏肯定是有机会见到墨迹的,羲献所处年代到唐才三百多年,“羲之为会稽,献之为吴兴,故三吴之近地,偏多遗迹也”,孙过庭曾经在吴郡生活过,因此,孙氏在对“二王”的笔法与作品气息的领悟及表现上是令人信服的。

《书谱》(局部)

孙氏用笔以“爽利”见长,笔法精熟,不迟疑。信笔而书,如有滞碍,必成 “墨猪”,笔画也难见精准表达,如焦竑云:“余谓《书谱》,虽运笔烂熟,而中藏轨法。”(《书林藻鉴》)“爽利”的前提是对笔法的了悟和娴熟运用。

二、取势

由于孙氏书写的速度关系,在书写时肯定有一个“取势”的动作,也即王羲 之所谓的“凝神定思”后的一刹那的“入笔”过程。势的作用是历来就被书家们 强调的,“势来不可止,势去不可遏”(蔡邕《九势》),这种“取势”的动作 对临写《书谱》极其重要。

《书谱》(局部)

“取势”的结果是:

一是可以增加笔画的弹性。好多 书写者书写的单个汉字及其笔画是没有弹性的,成了机械的摆布, 就单个字而言, 不是在一种势态下的有机组合,而是 “装配”“摆布”,尽管结构很好,但是,缺少焕发生机的“神”。

二是由于“取势”,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对应、组合、穿插以及它们所组成的局部、单元是在一个充满张力的前提下相辅相成的,没有 “张力”的组合是涣散的,是没有神采的!实际这种“张力”与“弹性”有着相 似的地方。这种落笔“取势”的感觉,在《书谱》中是随处可见的。

《书谱》(局部)

也就是说,较快的“落笔”,是一种情绪化的切入,由此连带出的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关系也是在 “弹性”的用笔下的相互配合与照应,也即上一笔画的收笔与下一笔画的起笔不 是机械的摆布,而是跳跃式的、充满弹性的连接。

三、结构

结构是指笔画在字中的布置和处理,草书的笔画互相勾连牵引,其结构的变化相当丰富随意。草书结构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与随意性,尤其是大草,可谓变幻莫测。所以,对草书的结构分析也只能是勉强归类。学书者可依此为鉴,逐步深入,直至掌握草书结构的一般规律。

下面就《书谱》的字法结构进行简单梳理:

1、平正均匀型 这是各种书体最常见的一种结字方法,尤其是楷书用这种方法最多,而草书则相反。但是,草书虽然讲究变化,但一切奇姿异态都离不开平正匀称字形的映衬,奇与正必须共存一体,才能相得益彰。

2、疏朗潇散型 《书谱》极善处理字型的疏密关系,多用简易相互断开的笔画合理的分割字内空间,尽可能留出空白,从而形成了疏朗恬淡潇散简远的艺术效果。如“器、其、庄、既、伦、举、取”等字。

《书谱》(局部)

3、夸张对比型 《书谱》中很多字往往通过用笔的粗细变化,偏旁部首的夸张书写来强化草书结字的不同趣味,造成强烈的对比效果。如“矜、竞、于、犹、锺等字。

4、错位生奇型 草书结构忌平板,可以通过错位移位或欹侧取势的方法求变化,《书谱》中很多字形的处理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意义。

四、章法

在组合章法时,需要对《书谱》的整体进行全面的观察。情感的流动是作品的第一要素,这在篇幅中可以看到。情趣的创造与表达是极其重要的,

《书谱》(局部)

首先,是在 篇幅中用偶尔轻盈的笔画组合及两个字体的连贯来达到一种“提神”的作用,使 人们的眼前不时地出现“亮点”。

其二,是通过一片厚重的、笔画较粗的点画来与上述的轻灵的巧妙组合形成较强的反差和对比, 或者说把“轻灵”与“粗犷”进行巧妙组合,而同时也起到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。轻的是“虚”,厚重的为 “实”。

其三,由于孙氏的用笔过于精良,所以,有时他应用一些老到而沉着的 “破锋”起到调剂的作用。